拼发展,全年出栏生猪302.56万头,实现营收52.44亿元、利润7.84亿元,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;抓改革,打响成本极限运动攻坚战,生产指标稳步提升,集采集销成绩斐然;强管理,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“双百企业”年度任务,尤其是完成历史遗留不规范股权清理工作……2022年,永新畜牧集团上下真抓实干强改革,凝心聚力谋发展,围绕打造全国生猪特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,做强做优做大农垦畜牧产业加快成势见效。
砥砺奋进新征程,扬帆起航再出发。2023年,永新畜牧集团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,深入开展成本极限运动再提升,积极推进上市培育工作,构建多元产业格局,让生产“忙”起来、改革“跑”起来、发展“快”起来,向着新目标扬帆起航再出发。
变慢热为快跑,破釜沉舟推进各项改革
2022年,生猪市场价格震荡下行,大宗原料价格迅猛上涨,不少养殖企业纷纷退出竞争舞台。在空前压力下,永新畜牧集团如何攻坚克难、行稳致远,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?年度工作会议给出答案:空前的力度大刀阔斧推进各项改革,重新塑造企业发展基因,“老牌”畜牧企业焕发“全新”活力。
一转变,解放思想。随着生猪产能逐渐恢复,养殖企业呈现“价跌利减”的局面,市场竞争更加激烈。企业生产经营差距还比较大,管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,干部员工思想观念急需转变。2022年初,企业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了奋力求生存、大家怎么办的倡议书,开展“转观念 转作风 转方式 提效益” 凝心聚力、担当实干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。探索出成本管理、强链补链、体制机制改革、市场开拓、科技创新“五大攻坚行动”,努力实现现代企业制度、开放发展模式、精细人力管理、全产业链运营、信息化生产“五大转型”。“听天由命”“躺平躺赢”的消极思想少了,向改革、管理、创新要效益的进取意识强了,困难挑战面前,大家奋战在各条战线上,争当改革生力军。
二加强,成本管理。生猪行业激烈的竞争,归根到底是成本的比拼。企业改革的破题之作,就是从大刀阔斧开展“成本极限运动”、推动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始的。全面加强生产管理,对标行业先进,实行“一场一策”,每季度通报指标排名,建立末位调整考核机制,PSY、母猪非生产天数、窝产仔数等生产指标稳步提升。创新开展集中采购,各类生产物资“应集尽集”。灵活开展源头直采、优势代采、远期采购等,进行广西区内首次兽药疫苗公开招标,全年累计降低采购成本1.23亿元。而集中销售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又一点睛之笔。由企业业务部门统一调配销售资源,缩小各区域的销售差价,供港澳售价平均提高明显,增加效益约1.76亿元,改革的红利体现为实实在在的效益。同时,企业还从饲料配方调整、研发非瘟试剂、项目建设、资金管理等方面对标挖潜,共降低成本近1.3亿元。思想之变方有成本之变,而成本的大幅下降,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三深化,深化改革。成本管理改革初见成效,如何进一步激发活力?企业牢牢抓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这一关键点,理顺管理体制,健全管理机制,开辟企业发展新境界。动真碰硬,圆满完成永新畜牧集团历史遗留不规范股权清理工作,一鼓作气啃下多年来的“硬骨头”。行稳致远,完成层级压缩工作,构建生猪养殖为核心、食品加工和科技应用为两翼的业务架构,并大力推进强本部建设,强化业务部门总体谋划、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。久久为功,深化三项制度改革,首次组织开展下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,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,优化收入分配,薪酬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……企业的一系列举措,既有顶层设计,又有基层探索;既统筹推进,又重点突破。全面发力,重拳出击,有效推动改革走深走实。
化压力为动力,内强外拓加快转型升级
善谋实干结出了绚丽的果实,但永新畜牧集团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中驻足不前。正如企业主要负责人所言:“企业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,在去年已经取得的改革成绩上,坚定不移内强、全力以赴外拓,实现发展模式转型、发展路径创新,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突破。”
“坚定不移内强、全力以赴外拓”,核心在“内强”。即继续加快推进降本增效、生产变革、管理创新三大重点工作,实现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市场价格、规模增长消耗粗放型,向主要依靠成本压降、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集约型的“华丽转身”。
一是算“大”账:向成本管理要效益。永新畜牧集团把成本极限运动再提升作为2023年主攻方向,力争今年出栏生猪400万头,实现营收70亿元,利润9亿元。全面实行分类管理,根据下属企业发展情况设定两级成本目标任务,形成发展“雁阵”格局。全面加强考核,把生产成本核算到每栋、每个栏位,推动生产财务核算业财一体化。给予充分支撑,对成本压降大、综合指标好的单位,强化资金、资源和政策支撑力度。特别是优化工资总额分配,降本创效突出的企业多领薪酬、打破绩效“天花板”,并开展超额利润、科技创新、降本增效等专项激励。
二是算“细”账:向生产管理要效益。企业发展源于生产,效益在于生产,构建全新的生产管理体系,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。第一步,全面完善、固化制度流程,形成岗位有职责、生产有程序、操作有标准的管理规范。第二步,狠抓全过程成本控制,重点关注断奶成本、育肥猪增重成本、PSY、育肥效率指数等核心指标,形成鲜明的综合成本导向。第三步,加强母猪高效管理和育肥猪精准营养管理,助推生产指标再提升。建立健全各下属企业育种体系,优化猪群结构,提高经济效益。第四步,搭建生产一线员工薪酬考核机制和技术人员技能评价定级机制,锻造生产铁军。
三是算“新”账:向创新管理要效益。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“牛鼻子”。企业将继续引入高端人才组建博士团队,搭建校企合作研发平台,推动牧业研究院六大中心不断产生科技创新成果。通过内部创业和项目“揭榜挂帅”等,力争在自家疫苗研发、本土品种选育、配方动态调整、信息系统搭建、废污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,并转化为经济效益。此外,企业还将推进“智慧畜牧”建设,搭建横向业务互通、纵向层级互联、覆盖经营管理全流程的智慧系统。在管理创新方面,企业将启动股份改制工作,稳扎稳打力争2025年实现主板上市。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,2023年完成将本部打造成企业的决策中心、营销与采购中心、人力资源管控中心和风险防控中心,将下属企业变为企业的生产中心和成本控制中心。在规范运作、高效运转、精细管理、精准考核的基础上,努力实现规模效益。
“坚定不移内强、全力以赴外拓”,关键在“外拓”。随着生猪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,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能单纯依靠规模和数量,放大自身特色、借力发力拓市场变得越来越迫切。如今全国生猪年出栏量接近7亿头,规模企业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养殖起家的企业去哪里开拓新的市场?打造现代一流食品企业的发展战略正逢其时。
企业立足主业、延伸链条,计划与国内大型企业开展合作,开展白条、冻肉、生猪育肥、成品饲料、生物制品等产业链上下游业务,努力打造全产业链生猪特色龙头企业。在传统销售方面,利用种猪优势,全面推行各下属企业种猪销售机制,努力拓展区外客户。并加快推进生猪期货交割库申报,加强熟制菜、预制菜的开发销售,抵御市场行情波动。在集中采购方面,不断扩大“朋友圈”,建立供应商和大客户管理体系,减少中间环节,借助规模优势定期开展公开招标、现场竞价和战略合作,努力压降成本。“借力”发展合同育肥也是企业未来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,加强战略谋划,走出农垦、面向广西,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。并采取分片区统筹管理模式,合理调配育肥基地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以党建为引领,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,企业改革发展的火车头就是党建引领。
——强系统工程,创党建品牌。大力推动“领航工程”“双培工程”“先锋工程”建设,通过设置“畜牧先锋岗”“畜牧先锋队”“畜牧先锋责任区”,全力打造“红色引领 牧业先锋”党建品牌体系,搭建红色引领体系,打造实行先锋;搭建科技引领体系,打造创新先锋;搭建品质引领体系,打造学问先锋。
——强正风肃纪,筑崇廉防线。持续深入推进“提升‘三力’、树立新形象”教育整顿活动,巩固改革成果,全面提升“三力”。严抓党风廉政建设,强化日常监督,堵塞风险漏洞,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。
——强作风建设,提发展质效 。全面开展专项整风活动,充分运用监督考核结果,让“躺平式干部”躺不赢、让“混日子职工”没法混,以广大员工新作为一改“慢热型”“消极型”面貌。
——强人才培育,建畜牧铁军。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,通过技能定级、内部创业、揭榜挂帅、全员培训、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等方式,为全体员工成长提供广阔舞台,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顾大局、特别讲奉献的“牧业铁军”。
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面向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23年,三千畜牧职工正信心满怀、扬帆远航,旗帜鲜明重实效、强实干、抓落实,奋力谱写永新畜牧集团发展新篇章,为农垦集团打造现代一流食品企业添砖加瓦。
(覃瑶)